人物简介:
杨救贫又称杨公,名“益”,字“筠松”,号“救贫”。公元854年,杨公入科第,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主管宫廷建筑、皇家陵园,天文观察、皇族祭祀等事宜。公元875年因黄巢起义,杨公携带皇宫风水秘籍逃离长安。后在江西赣州一带收徒,传授风水之术。后人把由他传播的风水理论称之为“杨公风水”。杨公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住宅、坟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强调自然山水的选择,以求趋吉避凶。杨公风水主要流传于江西赣州一带,后遂渐散播至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出身清贫,为官清廉的杨筠松,虽身为朝廷命官,但视富贵荣华为过眼烟云,无感恋栈,而心系山川风水,一旦投身其间,则如鱼得水,流连忘返。因此,终于弃官为民,远离京都,回到南方,以他擅长的风水地理术行于世。他平素自奉甚俭,而怜贫恤苦,多方周济,不遗余力,民间极为崇敬,有口皆碑,世人称之为“救贫先生”。
在堪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杨救贫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择定阴宅、阳宅的最佳伅置,渐渐演变发展成为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世称“形势派”、“峦头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被后世堪舆界尊为“形峦派”风水地理祖师,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个学派源远流长,迄至于今。海峡两岸、港澳和东南亚等地,自称杨救贫若干代传人的,大有人在。
传世著作:
杨救贫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疑龙十问》、《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堪舆学专著流传于世,并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杨救贫传奇之十一: 立百世不拔之墓的吉地,丁财贵均可大发
杨筠松同曾文展师徒一行逆贡水而上至于都东北五十里的禁山,上仔童山,此为于之祖山;后奔崇贤里曾文展家中盘缠数日,文展拜别父母兄弟妻儿,随杨筠松入虔化莲花山。耸秀如莲瓣,势向虔化为其祖龙。而山背属于前为天子山,若垂幙然,势与九山嶂竟丽,在金精山金精洞有廖伯王禹者,号金精道人,原家住虔化肖田见到杨筠松投缘至极,即拜杨筠松为师,叫曾文展为师兄。游览了翠微峰后,到达钓州,此为杨筠松故居,但已为兵火所焚。在天子地林中凭吊尊祖竹管道人结庐遗踪。乘舟达璜溪中坝,见其河中有一巨石,上尖下也尖,而腹巨,腰细足陀;杨喜赞其为璜石,顺循水之流向可分为上中下三坝,尤以中坝形如平垣,而拳似昂伏,纵横错降,有若星拱,此地可以说是旺气攒积,而旁叱背溢逐成佳致辞。数七陀巧为北斗七星合可取名为:富屋陀、竹闵陀、百福陀、社坛陀、龟钱陀、观音陀、蜇头陀。双可依峰岭之麓奠厝修居,负山潋萦涧,真形完气聚,实可建村立圩,为一姓百世不拔之基。
时廖瑀听得杨师观形穴如此精僻透徹,心中暗喜,如能说动族公徙迁居此,真乃上好风水宅地也;就请杨公和师兄等到肖田黄泥排,见过家中父老,随即引来族公廖銮拜见杨筠松师父,席间言及要造宅地之事,请杨老先生指点,杨筠松心知此为廖瑀揽合之故,乐得顺水人情,只好说在璜溪的中坝是为立百世不拔之墓的吉地,丁财贵均可大发,乾符五年(公元八七八年)秋,廖銮看顾肖田黄泥排举族徙璜溪于中坝河畔建村。沿岸筑堤坝,此后繁衍兴旺分居闽、粤、浙、赣各地。明代成为县内唯有十日四圩集的圩场。
而璜溪因杨筠松赞石得名,有廖銮徙居而扬名,自杨筠松喝形唱名有:陀列七里,白虹又绕,廖銮的璜石枕流及廖三传的白石仙踪(牛形),其后又添江东钓鱼,璜溪古市,合流砥柱,溪院书声,合为八景,而载入清河郡廖氏谱中,以供后人寻踪。璜溪亦在元时改名为黄陂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