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救贫又称杨公,名“益”,字“筠松”,号“救贫”。公元854年,杨公入科第,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主管宫廷建筑、皇家陵园,天文观察、皇族祭祀等事宜。公元875年因黄巢起义,杨公携带皇宫风水秘籍逃离长安。后在江西赣州一带收徒,传授风水之术。后人把由他传播的风水理论称之为“杨公风水”。杨公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住宅、坟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强调自然山水的选择,以求趋吉避凶。杨公风水主要流传于江西赣州一带,后遂渐散播至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出身清贫,为官清廉的杨筠松,虽身为朝廷命官,但视富贵荣华为过眼烟云,无感恋栈,而心系山川风水,一旦投身其间,则如鱼得水,流连忘返。因此,终于弃官为民,远离京都,回到南方,以他擅长的风水地理术行于世。他平素自奉甚俭,而怜贫恤苦,多方周济,不遗余力,民间极为崇敬,有口皆碑,世人称之为“救贫先生”。
在堪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杨救贫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择定阴宅、阳宅的最佳伅置,渐渐演变发展成为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世称“形势派”、“峦头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被后世堪舆界尊为“形峦派”风水地理祖师,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个学派源远流长,迄至于今。海峡两岸、港澳和东南亚等地,自称杨救贫若干代传人的,大有人在。
传世著作:
杨救贫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疑龙十问》、《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堪舆学专著流传于世,并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杨救贫传奇之十: 杨筠松后裔杨文广兄妹
唐僖宗广明三年(八八二年)三月,受五华神光山张万三员外邀请(张父任侍郎之职,曾与杨筠松同朝为官)同曾文展一同前往,为其卜吉地鉴造华厦。日月比和格吉日良辰动工:批明尊帝星方出月用谷将加生门天河转运吉星方,用之后三年举家封侯,仕官不替。
回虔途今会昌经盘山登山顶,走羊角过馒鱼岭上"虔南第一山"游汉溪岩,相传那汉溪岩,因为杨国师到过堪卜风水,原来只有三十二景,后来加上了"龙头石草长差须,鞠躬门两山巧会;舍命烧香有深渊,祖师庙前望得远。又传宋时杨筠松后裔杨文广兄妹率兵征南蛮,在羊角扎营,有杨八妹巧斗馒鱼精的传说和杨文广把一千七百斤重的大铁钟双手举钟送上了盘山顶。又因为杨文广兄妹打败了南蛮王后,在带兵休整后到汉仙岩,杨文广兄妹游览了汉仙岩,后来又添上了,龙洞幽经四处通,万年峰前文广像二处景致成为今天的三十六胜景。"杨公师徒离开了筠门岭在周田的紫云山的凭虚阁歇脚,凭卢阁的一殿宇,汉代所建在岩中可容纳几百人的内穴有石关,石仑、石床等,相传齐武帝曾在此避过难,梁武帝亦曾读书其中,杨筠松看到挑水要到山下,很是辛苦,便跃上岩顶用赶山鞭插入岩中,拔出神鞭,即涌出一股清泉,从数十丈的岩顶倾泻而下,宛如一匹白绸垂挂在上面,解决了住阁僧人饮用水之难,接着又在右侧的绝壁悬崖上插上了一棵桂花树,历经了千余年,每当秋月花放,远近闻香,沁人心肺,仙迹犹在。杨筠松师徒寻龙捉脉,叫曾文展记下有:回龙顾祖、美妇踏车、官帽、狮子滚球、象牙、猛虎下山、黄龙挂珠、蟾蜍望月、九龙聚首、乾坤相会、海螺吐珠、凤形、等三十六形吉地;当时尚未有会昌县,地属于都县所辖,古称九洲镇,因此镇座落合手风水,以后可为州县治地,便用赶山鞭于贡水出口处,赶成鹅形,锁紧水口,又叫曾求已在坎方(壬子癸)埋下十二口刻有会昌二字的唐武宗年号的地砖(于太平兴国八年设县,适逢镇人挖井得砖十二块,砖上刻有"会昌"篆字)。故以会昌为县名,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