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文化:怎样的布施才会得吉祥?
一句温暖的话,一句扶持的手,一个引导的箭头······生活在万千世界,每一次醉人的回眸,深情的拥抱,哪怕是陌生人的一个善意的微笑,都是一种给予。而千万种给予中,真正的给予便是布施。
王舍城旁边住有一位非常穷苦的老太婆,名叫南陀。在一个每隔百年才能见到一次佛祖的日子里,南陀很想供养一盏灯火。但她用全部的钱却只能买一点点灯油。南陀就带着那盏小灯跟着其他富有的信徒来到佛祖处,点燃灯火后诚心参拜。说也奇怪,那天晚上城中无故刮了一阵强风,将所有供奉佛祖的灯火都熄灭了,唯有南陀的那盏小灯火,依然在那里燃烧,大放光明。
这是佛教经典之一《贤愚经》中的一则小故事。它告诉人们的道理朴实而平凡,那边是:供奉神佛,重要的并不是在于供物的大小,而在于是否虔诚。曾有个江洋大盗给禅院布施香火钱,要求借宿,被禅师断然拒绝了。原因就在于禅师认为凡他所漂白的都将被大道弄黑,不同类的人很难相处在一起。可见,并不是所有的给予都会被人所接受,还要看这个给予是否是真诚的。
《吉祥经》中有这样一句话:布施好品德,帮助众亲眷,行为无瑕疵,是为最吉祥,一般而言,所谓布施是指散发自己的财物来救济穷苦的人。所以有“贫穷布施难”的说法,因为自己的财物尚且不够用度,又如何谈到布施他人呢?
这里,举一个公案为例。
在释迦牟尼住世的时候,有一对夫妇生活极其贫苦,他们只能住在一个小破房子里,没有饭吃,没有衣服穿,于是只好天天到街上乞讨。乞讨并不是很难的一件事,难的是夫妇俩没有衣服穿,只有一条裤子。没办法,他们只能轮流穿。假如今天丈夫出去讨饭,就穿这条裤子出去,讨回来的饭,夫妇分着吃。明天呢,就是太太出去讨饭,也穿上这条裤子。日子也就这样马马虎虎地一天天过了下去。
有一位辟支佛,他有宿命通,能观察人的前世宿命,他看到这对夫妇穷成这个样子,于是用心观察一番,发现两个人在宿世之中不肯布施,所以今生就只有受穷,穷的要两个人穿一条裤子。“啊!这回我要度他们去!”这位辟支佛就发愿要度两个人,让他们有机会种福,于是到这对夫妇的门前来化缘。
这位辟支佛是一个比丘的样子,托着钵,站在门口。这对夫妇看见有个和尚来化缘,而自己家里除了一条裤子什么都没有,于是丈夫就对太太说:“唉!我们都要发一点布施心来求求福。为什么我们这么穷呢?就是因为以前我们不肯布施,所以现在穷成这个样子,今天我们应该做个布施。”
太太说:“做布施?我们有什么可以做布施?”丈夫就说:“我们还有一条裤子啊!可以布施给这个出家人。”期间太太不乐意,与丈夫争执了一番,最后,夫妇俩就把这一条裤子从窗户递给了比丘。
比丘接过裤子后,就到释迦牟尼那里去,辗转供养释迦牟尼佛,说:“这是我方才在一个穷苦人家化来的一条裤子,这条裤子是他们全家的财产,可是布施给我了。”
佛祖接受了这条裤子,然后对人说:“他家里就这么一条裤子,都能布施出来,尤其供养得失辟支佛,所以将来能得福无量。”
当时佛祖这个法会里,国王也在这,国王一听,就想:“自己国家有这么一个穷的连饭也没得吃、连衣服也没得穿的人家,自己在皇宫里吃得好,穿得暖,这怎么对得起百姓呢?”于是,国王生了大惭愧心,就派人给穷苦的家庭送米、送面、送吃、送穿。
两夫妇只布施一条裤子,便即刻得到了许多的汇报,心里非常感动。于是便去拜见佛祖,佛为他们说法,两个人经历了贫困的种种波折,一听到佛法,就立刻了悟了。
贫穷布施难。人在困难的时候仍能布施,这才是真正有布施心;越难越能做,这才具有真正的价值。
很多人总害怕别人劝他布施,以为这样自己便会失去很多。其实,布施是多方面的,并不一定非要把财物给人才叫布施,就算是我们贫穷得一无所有,仍然可以布施。比如说,见到人的时候,主动与人打招呼,长此以往地坚持下去,不但会有很好的人缘,而且和也是在行“语言的布施”。除此之外,见到人时含笑、慈颜、注目,这就是“容颜的布施”。······
给,不是锦上添花;给,要雪中送炭。给,能给得不勉强,给得不后悔,甚至给得皆大欢喜,是无上的修养,也是无上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