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救贫又称杨公,名“益”,字“筠松”,号“救贫”。公元854年,杨公入科第,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主管宫廷建筑、皇家陵园,天文观察、皇族祭祀等事宜。公元875年因黄巢起义,杨公携带皇宫风水秘籍逃离长安。后在江西赣州一带收徒,传授风水之术。后人把由他传播的风水理论称之为“杨公风水”。杨公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住宅、坟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强调自然山水的选择,以求趋吉避凶。杨公风水主要流传于江西赣州一带,后遂渐散播至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出身清贫,为官清廉的杨筠松,虽身为朝廷命官,但视富贵荣华为过眼烟云,无感恋栈,而心系山川风水,一旦投身其间,则如鱼得水,流连忘返。因此,终于弃官为民,远离京都,回到南方,以他擅长的风水地理术行于世。他平素自奉甚俭,而怜贫恤苦,多方周济,不遗余力,民间极为崇敬,有口皆碑,世人称之为“救贫先生”。
在堪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杨救贫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择定阴宅、阳宅的最佳伅置,渐渐演变发展成为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世称“形势派”、“峦头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被后世堪舆界尊为“形峦派”风水地理祖师,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个学派源远流长,迄至于今。海峡两岸、港澳和东南亚等地,自称杨救贫若干代传人的,大有人在。
传世著作:
杨救贫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疑龙十问》、《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堪舆学专著流传于世,并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杨救贫传奇之三二: 邀请杨筠松为其母相度牛眠吉地
唐昭宗光化元年(公元八九八年)杨筠松同曾文展、廖金精、黄妙应三徒在镜州乐平县胡中大家中小住,因于前两年于此给胡大中下祖坟。艮山头,辰丁已土、乙已火、癸酉金、丁已土去课。为隔支三月格。批明下后初二年不见应验为龙运未到时来,后三年子孙吏得县丞。果验,因此胡家请来杨筠松师徒设宴感谢。当时杨师徒四人正在婺源永平乡松严里给朱熹先世下坟。(批明一百二十年后当出伟人;后熹父朱松三十三岁时为福建政和县尉,迁尤溪县。果于一一三○年九月十五日午时(庚戌年丙戌月甲寅日庚午时),生出朱熹。传其住地前有文山、公山,生熹之日西山突发火光,现出文、公二字。熹于尤溪,故小名尤郎(即尤水之名)。后家居于建阳,十八岁时(宋绍兴十七年即一一四七年)举建州乡贡,十九岁登进士第一。历高宗、孝宗、宁宗四朝后成为闽首之理学宗师。在镜州二、三年中,曾文展写出阴阳问答二十问。详尽录出杨筠松回答所问。虽问以阴宅为主,得亦适宜阳居,问答十分广泛,答之明了详细。如曾问曰:"荫出名等疾瘦何如"?杨筠松答曰:"穴后有担坳风吹到穴,主瘫疯哑声之疾;穴后有阳窝内有死土堆,主出聋哑之疾;化胎仰慕掌握主缺唇;胎息缺陷亦主缺唇,化胎两角或有小湖小墩方目难产;穴中有气为牢狱;无气为药包或主蟆蛉,在水内则抱同姓子,在水外则养民姓儿。"
此阴阳二十答,后为三僚曾家后裔风水专利秘不外传。廖金精则整理出择日诀要三十题,专论择吉日良辰之法,亦是问之广博答之详尽;据说明朝有廖炳到广东行术于潮汕到兴宁传给了罗氏先祖,后兴宁罗氏通书之集福堂至今。
离开乐平,杨筠松师徒经洪州到达丰城县桐槽徐氏家中,为徐达先祖下葬于桐槽将军出剑形,并留有钳记云:"桐槽大地,邋邋遢遢,炎脚注金头,却似牛轭。帝前后殿,贵人前席,日月捍门,龙虎持戟,有人葬者,王侯两国,百年已后,富贵方得,若间发迹先须江北。"
离开徐家,已近慢年秋仲,经过新淦进入吉水龙川,入永丰东固,上平固肥大乌山,一路上寻龙觅穴绘图作记,留待后世有福人。进入赣县潋江镇给钟、吕、欧阳、李诸族辈挽留,杨筠松只好叫黄妙应先回僚溪;同曾文展,廖瑀二徒滞留半年之久,先后相度钟、吕、欧阳、李等先世祖坟,出居阳宅姓祠各一;杨筠松择地于潋水西南,设建筑城门曰小南门,诸事完备时;刘江东自虔州来见,呈上卢光稠信函,邀请杨筠松为其母相度牛眠吉地。拜别诸人,杨筠松徒回到虔化僚溪小住,安排好诸事,带上曾文展、廖瑀、刘江东去洛口麻田卢光稠老家相卜卢母佳城不提。
朱熹(1130.9.15-1200.4.23),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祖籍江南东路徽州府婺源县(今江西省婺源),出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省尤溪县)。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朱熹是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任江西南康、福建漳州知府、浙东巡抚,做官清正有为,振举书院建设。官拜焕章阁侍制兼侍讲,为宋宁宗皇帝讲学。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词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朱熹的祖坟
文公山在婺源县城西约三十公里的地方。景白线公路没有到中云的一条岔路口上,向左拐十六公里就是文公山。传说此穴是赖布衣带领弟子点穴的。墓葬的时候,必须出现大风大雨,有人头带铁帽,鲤鱼上树,葛藤扎腰,碗片吃饭的情景,才可下黄金。因为弟子匆忙提前下黄金,此穴本是出十八代尚书,结果变成代代尚书郎。
文公山的杉树是朱熹回故里省亲时亲手栽植的,24棵杉树是按八卦方位布局,现在只剩16棵,已有800多年的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