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救贫又称杨公,名“益”,字“筠松”,号“救贫”。公元854年,杨公入科第,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主管宫廷建筑、皇家陵园,天文观察、皇族祭祀等事宜。公元875年因黄巢起义,杨公携带皇宫风水秘籍逃离长安。后在江西赣州一带收徒,传授风水之术。后人把由他传播的风水理论称之为“杨公风水”。杨公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住宅、坟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强调自然山水的选择,以求趋吉避凶。杨公风水主要流传于江西赣州一带,后遂渐散播至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出身清贫,为官清廉的杨筠松,虽身为朝廷命官,但视富贵荣华为过眼烟云,无感恋栈,而心系山川风水,一旦投身其间,则如鱼得水,流连忘返。因此,终于弃官为民,远离京都,回到南方,以他擅长的风水地理术行于世。他平素自奉甚俭,而怜贫恤苦,多方周济,不遗余力,民间极为崇敬,有口皆碑,世人称之为“救贫先生”。
在堪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杨救贫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择定阴宅、阳宅的最佳伅置,渐渐演变发展成为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世称“形势派”、“峦头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被后世堪舆界尊为“形峦派”风水地理祖师,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个学派源远流长,迄至于今。海峡两岸、港澳和东南亚等地,自称杨救贫若干代传人的,大有人在。
传世著作:
杨救贫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疑龙十问》、《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堪舆学专著流传于世,并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杨救贫传奇之二二: 地赤如凡血丸,当有下反上者
回到僚溪后,杨筠松修书一封叫弟子黄妙应送到太宁母亲手中,顺便令其回邵武探望亲人,三年后在太宁相会。这是光启元年九月初,这一天早晨,杨筠松同诸徒正在罗经山上,叫徒弟们格龙觅穴,原来这罗经山也是杨筠松在吉水赶过来的,原想用来放在僚溪把水口的,不想阴差阳错落在杨家山边,这山有四个真穴,曰玉兔望月,仰天狮吼,曰马鞍,下山虎等四形,山丰腰有洞叫罗经洞,洞深不可测,洞内有溪水,常年不涸,自山底流出。杨筠松并写下地钳记说:"兔马狮虎四形穴,任是个个出人杰,谁人葬中它一个,亦是文武及皇妃"。师徒正在议论穴情方位,突然地面天空一片赤红,曾文展大惊,忙问杨师这是何凶光如此突然?杨筠松不假思索地说:"这征兆十分明白,晋时郭璞写的专门讲述兆阡吉凶的《河图征兆》书上说的明白:"地赤如凡血丸,当有下反上者,恐怕不出今年,当有兵骑踏梅水岸边,饮马贡江,看来虔化要首当其冲,而矛头直指卢光稠。于是叫刘江东火速去虔州,早作准备并邀请谭全播派兵来虔化以防意外。卢、谭接到消息后,立即领军来到虔化,励兵秣马,修缮防务。组练将士,严阵以待。
果然不出杨筠松所说,到了这年十一月十七日,有一个叫冯祥兴的,于都人。与二弟祥祯、祥兆皆武勇,且而忠孝礼义。广明间,黄巢陷长安,倾资募兵勤王,二弟皆伐死于阵中,后冯祥兴转战于广丰、赣州一带并于杨吴累界立战功,而被吴封为将军。后奉诏归剿除卢光稠,率二万人马自广昌突然兵临虔化城下。由于卢、谭早有准备,城墙完固,士卒不惊,加之四乡民众及粮草辎重早已搬入城中,祥兴攻城时,战况激烈,当天西北风很猛,冯祥兴命兵士纵火烛攻,一时烈烟冲天,喊杀声如似雷鸣,直扑西北向防城墙下,情况十分危险,卢光稠虽然骁勇,但这样的场面还是第一次,感到十分害怕,而谭全播鼓励卢说:"古人说过,飚风不终朝,卢将军不可妄自丧气,要沉住气"。于是卢光稠立即振奋信心,指挥士将拼死坚守,果然,不出一个时辰,风向陡转,冯祥兴军士只得被迫后撤,这样连攻了几天以后,祥兴用尽各种攻城办法,均没有办法攻入城里。这时,因四乡无粮草可掠取,所以很快陷入了人无粮食,马无草料的困境;谭全播早算着了这一着棋,每晚又派出伏在四周山上的精干游击小分队进行偷营扰袭、弄得冯祥兴兵马,夜夜提心吊胆,不得安宁,真是人疲马困;正在此时,卢光稠的三支人马从于都、赣县及九州象湖镇,对冯祥兴军施反包围,于是内外夹攻,大败祥兴军,降之十有八九,冯祥兴单人走脱至罗溪被卢光稠暗中派的将士擒而杀之,并将其尸弃于河中,数月没有漂流后,因干旱遗骸始露仰卧于沙渚之上,须髯怒张,生气凛然,乡人神之,将其尸葬于溪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