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简介:
杨救贫又称杨公,名“益”,字“筠松”,号“救贫”。公元854年,杨公入科第,官至金紫光禄大夫,主管宫廷建筑、皇家陵园,天文观察、皇族祭祀等事宜。公元875年因黄巢起义,杨公携带皇宫风水秘籍逃离长安。后在江西赣州一带收徒,传授风水之术。后人把由他传播的风水理论称之为“杨公风水”。杨公风水的核心思想是住宅、坟墓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协调性,强调自然山水的选择,以求趋吉避凶。杨公风水主要流传于江西赣州一带,后遂渐散播至全国各地及东南亚地区。出身清贫,为官清廉的杨筠松,虽身为朝廷命官,但视富贵荣华为过眼烟云,无感恋栈,而心系山川风水,一旦投身其间,则如鱼得水,流连忘返。因此,终于弃官为民,远离京都,回到南方,以他擅长的风水地理术行于世。他平素自奉甚俭,而怜贫恤苦,多方周济,不遗余力,民间极为崇敬,有口皆碑,世人称之为“救贫先生”。
在堪舆学的基本理论方面,杨救贫力主因地制宜,因形择穴,观察龙脉,分析地势、方位,从而择定阴宅、阳宅的最佳伅置,渐渐演变发展成为风水地理的“形法理论”,世称“形势派”、“峦头派”或“江西派”,亦称“赣派”,被后世堪舆界尊为“形峦派”风水地理祖师,享有很高的声誉。这个学派源远流长,迄至于今。海峡两岸、港澳和东南亚等地,自称杨救贫若干代传人的,大有人在。
传世著作:
杨救贫有《疑龙经》、《撼龙经》、《立锥赋》、《黑囊经》、《三十六龙》、《疑龙十问》、《葬法倒杖》、《二十四砂葬法》、《青囊奥语》、《天玉经》和《天玉经外编》等堪舆学专著流传于世,并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
唐朝风水大师杨救贫传奇之三 : 杨筠松进京
唐朝自元和十五年(公元八二○年)宪宗李纯为宦官(太监)陈弘志所杀以来,是为宦官当权朝廷纲纪伦乱,苛政捐重,百姓苦不堪言,而穆宗李恒在位不到三年,仅三十岁,亦被宦官施药而薨,其子李谌为敬宗亦在位不到三年,被游击军将苏佐明等所杀,年仅十八岁;父宗李昂坐皇位仅六年,亦莫明其妙而薨,年三十三,公元八四○年宦官仇士良等又杀太子李成美,立颖王李炎为帝,是为武宗,而武宗是傀儡,终日饮酒淫乐,不思朝政,终于在公元八四六年(会昌六年)三月一天淫欲过度,身体透支,死于妃子床上。宣宗李忱即位,年号大中,这个李忱是三十七岁当上皇帝,经历较多,比较精明干炼,热衷于国事,他一方面疏远宦官,另外又招选贤才,选拨新人,充实到朝廷,在祝丞相、叶尚书等忠臣建议下,整顿了钦天监,并下密旨征召杨益进京;大中五年(公元八五一年)五月杨益在赴京(长安)途中,经临安(今抚州)到西湖,看到西湖已经淤塞,留下钳记说:"此湖塞,天下乱;此湖开,天下平"。而后(到嘉兴、金陵牛头山说:"此城王气未尽,还有二朝帝都之命。"到达京城后,即被引见宣宗皇帝;宣宗见他年轻就享誉江南,就叫他在钦天监任职,并着他到三原妈神泉乡张村相卜武宗瑞陵,然后降旨令他带人到径阳县仲山相卜皇陵(贞陵)。虽然宣宗李忱一心想励精图治,但必竟积 重难返,宦官仍然有一定势力,而且骄奢淫佚,民怨沸腾,杨益仍然得到皇帝器重,由于他年少气盛,不肯依顺宦官势力,因此受到一些毁谤和攻击,杨益知道皇室已百孔千疮,不久将来天下要大乱另有他姓真命天子出现,天意难违,所以向皇帝要求辞官回归山林,不准,由于祝丞相、叶尚书一旁周旋,皇帝下旨放杨益陕西韩城当县令。大中八年(公元八五四年)据名资崇《创建文星塔》记载,旧时陕西韩城县有个文星塔,其修建目的是为了补形势。杨公(筠松)来韩城(今名为澄城)为官,上任后就游览了韩城县的山川名胜,对韩城的风景极为喜爱。但有感不足的是东北方向的文不是耸拔,故文峰不显,出不了人才,遂与本地乡贤绅士商议,修建浮屠(风水塔)一座来弥补它。塔上闻塑有一个魁星像人,塔北建有一座文昌庙。于是韩城风水更美了。文人学士也就有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