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侯将的相王府:不可多得的北京风水宝地
帝王将相风水宝地堪舆频道为你整理最新的风水大师风水宝地点穴、风水造作勘测知识!是你工作之余学习了解古代风水故事的最好平台风水网站。
文章题目:王侯将的相王府:不可多得的北京风水宝地
核心正文:
帝王潜龙王府
王府是封建社会等级最高的贵族府邸。王府一般分为亲王府、郡王府、贝勒府、贝子府等多个等级,这是与清代的封爵制度相关的。清代北京内城有满洲八旗分住,王府大多建在北京东西两城。在这些王府中,潜龙邸王府是指皇帝登基以前居住生活过的府第。在北京众多清王府中,共有三座潜龙邸王府,即雍亲王府、醇亲王南府和醇亲王北府,它们分别是雍正、光绪和宣统三位皇帝继位前居住的府邸。其实,这三座王府在升格为潜龙邸王府之前,实际上就是亲王府和郡王府,与别的王府规制并无二致,而人们之所以对它们予以特别关注,仅仅是想了解其主人在升坐龙廷前的一些情况而已。潜龙王府实际上也是亲王府,只不过这里诞生过皇帝,便将其称为帝王潜龙王府。其建筑格局和亲王府形制相同。
雍亲王府
1.地理位置
雍亲王府现为雍和宫,位于北京市区东北角,雍和宫大街12号,是北京地区现存最大的藏传佛教格鲁派寺庙,曾作为清代全国喇嘛事务的中枢,在治国定边、安抚蒙藏方面发挥过积极作用。1981年雍和宫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正式对外开放。雍和宫有藏传佛教博物馆之称,达赖、班禅都曾来这里讲经传教。1997年被北京市文物局批准为藏传佛教艺术博物馆。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雍和宫南北长近400米,东西宽近120米,占地约6.6万平方米,具有将汉、满、蒙、藏等多种建筑艺术融为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整个寺庙可分为东、中、西三路,中路位于南北中轴线上,由南往北,依次为牌楼院、昭泰门、天王殿、雍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等建筑。这座寺院,殿宇宏伟,楼阁巍峨,既有宫殿金碧辉煌的建筑,又有古刹庄严肃穆的气氛。
醇亲王府南府
1. 地理位置
醇亲王府南府位于西城区太平湖东里鲍家街43号宗帽胡同甲2号,复兴门立交桥东南角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中央音乐学院,高大的教学楼后边就是醇亲王旧府,称醇亲王旧府是与后海北岸的醇亲王府(摄政王府)相区别。为北京市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2. 建筑沿革
醇亲王府南府位于太平湖东里。醇亲王府南府原为荣亲王府。荣亲王永琪是高宗第五子,乾隆三十年(1765)封荣亲王。道光三十年(1850)封宣宗第七子奕譞为醇郡王。他出生在紫禁城内,从小就以皇七子的身份住在皇宫,咸丰九年(1864)分府出宫,居太平湖,建立自己的王府宅院。同治十一年(1872)晋醇亲王。先后授都统、御前大臣、管神机营。府称醇亲王府,俗称七爷府。
醇亲王府北府
醇亲王府北府
1. 地理位置
醇亲王府北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什刹海地区后海北沿43号、后海北沿44号和后海北沿46号。后海北沿43号是北京第二聋哑学校(原摄政王府马号),曾是醇亲王府马号。后海北沿44号现是宋庆龄故居(原明珠花园花园),后海北沿46号是国家宗教事务局(原醇亲王府),目前仅以宋庆龄故居对外开放。2006年,醇亲王府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2. 建筑沿革
醇亲王北府最早的记载是康熙时代大学士纳兰明珠的宅子,花园也可能建造于那时,但面积只有今天王府花园的东半部分,在乾隆十五年的《京城全图》上可以找到。
到了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明珠后裔承安得罪和珅被抄家,记载说他们家有房屋989间。和珅罗织罪名将这座府邸没收。乾隆年间为和珅的别墅。
和珅抄家后,此宅被赐给乾隆第11子永瑆,是为成亲王府,乾隆59年竣工入住。格局与今天的醇亲王北府差不多,最大的改变就是扩展了明珠时代的花园部分,开挖河道、湖泊、假山等,据说明珠时代的渌水亭就是如今的恩波亭,南楼前的两棵“明开夜合”树也是纳兰性德亲手所栽。
成亲王的爵位是世袭递降的,到了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同意醇亲王奕環奏章后,将原成亲王府赐给奕環,并赏银10万两修治,还赏银1万两作为原府主贝子毓橚搬迁至西直门内半壁街的费用。
奕譞(1840-1891),道光第七子,光绪生父。同治十一年(1872)受封醇亲王。载沣(1883-1951)奕譞子,光绪十六年袭醇亲王。宣统帝父。
始封祖为醇贤亲王奕儇,奕儇是道光第7子,咸丰年被封为醇郡王,其福晋是慈禧胞妹。同治十一年进封为醇亲王。同治死后无嗣,其子载恬即位,改元光绪,醇亲王食亲王双俸、王爵世袭。
醇亲王奕環于是年九月开始整修,务求精致,所费不赀。翌年正月,10万两银用完后,过于浩大的工程仍未完成,于是慈榕太后又复增银6万两修葺。
光绪十五年(1889年)下半年,修府工程结束后,醇亲王奕環由老府迁入。奕環去世时,光绪帝曾到府亲祭,赠谥号为“贤”,并命在老府和新府内各建一座醇贤亲王祠,岁时祭奠。奕環第五子载沣袭爵。
光绪十六年奕儇去世,配享太庙,“称皇帝本生考醇贤亲王”,其子载沣袭爵。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德宗崩逝,又奉慈禧太后之命,载沣之子溥仪承继皇位,载沣任摄政王。1951年载沣病逝于北京。
清末这里成为声势显赫的醇亲王和摄政王载沣的府第,溥仪就生在醇亲王府。醇亲王府,作为出了两个皇帝(光绪、溥仪)的府邸,它也是最大、最完整、规格最高的亲王府。
1912年孙中山二次到北京时,曾在醇亲王府的大书房宝翰堂会晤载沣(清醇亲王);
1963年宋庆龄就搬到原醇王府的花园居住。如今作为故居对外开放。
王府主体建筑则一直由卫生部使用,现卫生部已迁往新的办公大楼。
2003年修缮完工后成为了国家宗教事务局的办公地点。
后海北沿43号是北京第二聋哑学校,分东西两院,建筑独特,保存完好,正门影壁东侧保存有石槽,是醇亲王府马号,为西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3. 周边环境
醇亲王府位于西城区后海北沿,南临什刹海后海,占地约80亩。又称摄政王府,亦是潜龙邸王府。
4. 入口部分
东部正院正门是大府门,王府大门面阔5间,悬山屋顶,门簪为4个,西部花园大门面阔1间,灰筒瓦歇山顶,油漆彩画的高大门楼为正门,门簪4个。门内一对清代石狮,放置在大殿的东西两侧。《北京史研究》书中有这样一段文字:“醇亲王府石狮乾隆五十六年(1791)正月二十九日《内务府奏销档》记载:“鸭儿胡同西口内路北旧房一处,今建盖王府一座……添安青白石狮一对……”’通过这段文字说明,这对石狮应雕刻于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以前,石狮制作工整,雕刻精细,比例均匀适中,身躯略粗,四肢略短,神态和蔼,明显是为了装点门面而打造的,多年来石狮一直受到人们的呵护,平安无事。
西部王府花园占地25亩,建筑面积2800多平方米。王府花园朱红色大门旁悬挂着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的黑底金字大匾。进大门沿路北行,东院即为由原王府中"濠梁乐趣"、"畅襟斋"两大厅改建的客厅和餐厅。
5. 主体建筑
北府坐北朝南,布局广阔,可分为两大部分。
东部是王府本身,分为东、中、西三路。
中路的宫殿式建筑是主体。由南而北的中轴线上依次建有:临街大门,面阔5间,灰筒瓦歇山顶,门两翼延建有东西角房,月街即后海水面;大宫门,面阔5间,绿琉璃瓦歇山顶;银安殿,面阔5间,绿琉璃瓦歇山顶;小宫门,面阔3间,绿琉藕瓦硬山顶,两侧为面阔5间的东、西耳房;神殿,面阔5间,两翼是东、西朵殿;遗念殿,是面阔9间的2层后罩楼,内供奕環生前衣冠以存后人遗念而名。东路建筑主要是2组祠堂、佛堂和4进雇工住房,现仅存南大门和最北的5间神厨,中间已改建成现代的办公楼1座和平房2排。中、东路建筑,现为国家宗教事务管理局占用.东路东墙外的又一组院落为王府的马厩,现为北京第二聋人学校占用。西路建筑是王府的住宅部分和日常起居活动处,有并排的2组院落组成;其西组院落原建有面阔5间的宝翰堂(是亲王的外客厅及大书房,1912年孙中山先生,到此与载沣会晤)、后宅正门“钟灵所”(为康燕帝手书,估计是明珠宅旧物)、九思堂(太妃居所)、思谦堂(王妃居所);其东组院落原建有任真堂(儿辈读书处)、树滋堂(溥杰住处)、信果堂;此2组院落后为面阔9间的后罩楼。
醇亲王的规格,按照大清会典来看,明显偏低,整体上属于郡王府。醇亲王奕澴入住南府的时候,他只是个郡王,所以南府是个郡王府规格,但入住北府的时候,早就升为亲王,而且因为是皇帝本生考,慈禧太后授予他亲王世袭罔替,也就是铁帽子王,但他战战兢兢,谦抑退让,好逸畏事,这在王府的建造上也有鲜明的体现。
醇亲王北府基本上是复制南府的规格,因为是亲王府,中轴数间门、殿都覆绿瓦,但是大殿只有五间,低于亲王府的七间,如今保留下来的七间绿瓦王府大殿只有孚王府一处,但是在乾隆京城全图上可以看到很多,后寝门三间,硬山顶,低于孚王府的五间歇山顶,后寝殿五间硬山顶,低于孚王府的七间歇山顶,甚至低于宁郡王的五间歇山顶。
今天醇亲王北府后寝殿院落,后寝殿面阔五间硬山顶,后寝门三间硬山顶,也是郡王级别(永璇初封郡王,嘉庆元年晋封亲王),甚至屋顶形制还略低。
西部为王府花园,1949年后,进行了整治,是宋庆龄在京的住所(见宋庆龄故居)。内有箑亭、恩波亭、濠粱乐趣、戏台、乐寿堂、畅襟斋、观花室、听鹂轩、听雨屋及南楼等建筑。抄手游廊为灰筒瓦顶,油漆彩画,恩波亭为六角攒尖顶的亭子。宋庆龄故居的主要建筑是具有中国古建筑特点的清一色的灰筒瓦卷棚式顶结构,大部分保留着原王府花园的布局和风格。
进入大门后,左侧是一座假山,上面有一“扇亭”,匾额是醇亲王亲笔题写的,其匾额上正名为“箑(sha)亭”。从这里临高而望,可一览后海的旖旎波光。从扇厅下来北行,竹林掩映间就是抄手游廊,引人到一个六方亭,上有篆书题字“恩波亭”。原来是皇帝特别恩准可以引玉河水入园成景,为感谢皇恩而得此名。还在明珠拥有此府邸时,他那在文坛声名斐然的公子纳兰性德,经常在这里高谈阔论。南楼前有两株二、三百年树龄的夜合花树,还是纳兰性德亲手栽植。
草坪的北面即是园内的主体古建筑群。其中,前厅“濠梁乐趣”,原址是“益寿堂”(改建时匾额不知去向)。现在的“濠梁乐趣”是宋庆龄生前的大会客厅,在这里宋庆龄多次与党和国家领导人商议国家大事。如今是宋庆龄生平展的第一展厅。后厅是“畅襟斋”,全园中的主房(1938年载沣自天津搬回北京后,就住在这里),是大餐厅,在这里举行宴会、招待外国贵宾、海外侨胞、国际友人,现在是宋庆龄生平展的第二展厅。东厢房是“观花室”,西厢房是三卷棚勾连搭的“听鹂轩”。在改建宋庆龄寓所时,切去了西厢房西面的二卷,将“听鹂轩”牌匾移至“畅襟斋”的东耳房上,保留东面一卷与新建的二层灰筒瓦绿剪边歇山重檐的主楼巧妙套接,浑然一体,而主楼的内部设施均为西式,因此说它是一座中西合璧的建筑,衬托出主人东西方文化内涵。二层主楼的原址上曾有一座四方古建庭院,三排房舍,同前面提到的“益寿堂”、“畅襟斋”、“观花室”、“听鹂轩”都是醇亲王府的原有建筑。
恩波亭寓意是“皇恩浩荡”。此亭两面临水,因为奉旨引玉泉水进园,是京城惟一引用玉泉水的花园,这个亭子就是为了谢恩而建的。所以,这个园里的水都是活水,与北海、后海、故宫的水相通。
宋庆龄(1893-1981),原籍广东文昌,生于上海。1915年与孙中山结婚,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搬入前,在原有古建筑西边接建了一座中西合璧的二层小楼,作为宋庆龄工作和生 活的地方,楼下是客厅和餐厅,楼上是办公室兼卧室、起居室和书房。在这里,宋庆龄曾多次与国家领导人共同讨论国家大事,会见外宾,招待国际友人。现在该处已辟为展室,陈列着宋庆龄的许多照片、书信及其它资料、实物等。
6. 院落景观
西部为王府花园,1949年后,进行了整治,是宋庆龄在京的住所(见宋庆龄故居)。内有箑亭、恩波亭、濠粱乐趣、戏台、乐寿堂、畅襟斋、观花室、听鹂轩、听雨屋及南楼等建筑。抄手游廊为灰筒瓦顶,油漆彩画,恩波亭为六角攒尖顶的亭子。宋庆龄故居的主要建筑是具有中国古建筑特点的清一色的灰筒瓦卷棚式顶结构,大部分保留着原王府花园的布局和风格。
世袭罔替王府
世袭罔替王府,又叫铁帽子王府。清王朝分封皇室爵位共有功封、恩封、袭封和考封四种形式十二等爵,其中辅国将军以上还分世袭罔替和世袭递降两类。一般情况下,因为功封王爵者多属世袭罔替,也就是俗话说的“铁帽子王”;而因为恩封爵位者则多属世袭递降,但在递降到辅国将军这一爵位时便不再递降。清初,入关有功的八大家亲王都赐有大型府第。由于他们战功显赫,赐封以后,可以隔代不降爵,这叫“世袭罔替”。是故,后世称之为八大家铁帽子王。后来皇帝又封赐修造了四大家王府,上述十二家王府建置都是按照一定的形制规划修造的,只有肃、庆两府并非王府形制。这种建筑多采用“大式”做法,应用高质量的建筑材料和雕砖、雕木、彩画、刻石等精细工程。
清初八大铁帽子王:
礼亲王代善(太祖子)
睿亲王多尔衮(太祖子)
豫亲王多铎(太祖子)
郑亲王济尔哈朗(太祖侄)
肃亲王豪格(太宗长子)
庄亲王硕塞(太宗子)
克勤郡王岳托(代善子)
顺承郡王萨哈璘(代善子)
此后:
雍正年间 又增加了怡亲王。
同治年间 又增加恭亲王。
光绪年间 又增加醇亲王和庆亲王。
总共12个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
本部分集中介绍八大铁帽子王府。
不过,这十二家“铁帽子王”无论是因为功封,还是其他原因享受世袭罔替的殊荣,他们的王府都比一般王府庄重气派,但这些王府彼此之间的规制则相差不多。诸如:都建有面阔5间的宫门,宫门外是一个宽敞的院落,院落两边各有一门,称之为“阿斯门”(阿斯是满语翅膀的意思),以供人们出入。门外有灯柱、拴马栓和红漆辖哈木(满语拒马的意思)各一对。进门院落中间,放置有一对高大威猛的石狮,故这进院落又称“狮子院”;大门后面,一般都建有二道门(又称穿堂门),穿过二道门便是称为“银安殿”的王府正殿,这是整个王府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建筑。一般情况下,正殿为百阔7间,绿琉璃瓦覆顶,殿前有石栏杆环绕,殿内则设有宝座,宝座后是云龙屏风,这是王府举行各种庆典的场所。在正殿两侧还各建有面阔7间的翼楼,正殿后面则是一处穿堂而过的二层殿,此后便是王府神殿。神殿分为东西两个部分,西边是供奉祭扫用品的满族萨满教祭记场所,东边则为王爷结婚的洞房。绕过神殿,后面直接通向专门供奉先王生前所穿戴衣帽等物品的遗念殿,也有供奉皇帝赏赐该王爷的御用物品的,故美其名日“遗念”。在遗念殿的后面,是王府的一些附属建筑,主要用于王府服务人员的工作和休息。另外,在“铁帽子”王府侧院一般都建有
花园,这些花园集江南园林与北方园林之精华,十分精致而巧妙,例如郑亲王府的花园里竟然还设计有高达丈余的流水瀑布,从很远处便能听到琅琅然的水声,实在是令人心驰神往。
世袭递降亲王府
清朝建造在北京城里的亲王府有很多,保存下来的则是可以计数的了。下面将介绍敬谨亲王府、淳亲王府、惠亲王府、和亲王府、仪亲王府、恒亲王府等等。
根据《大清会典》记录,康熙六年敕建的裕亲王府,是严格按照亲王府的建筑规制建造的。即大门一座5间,正殿一座7间,东西配楼两座,每座9间。左右顺山房二座,每座3间,牌坊门一座。寝殿一座7间,抱厦5间。东西配殿二座,每座5间,南北厢房二座,每座3间。后楼一座7间。随楼转角房二座,每座8间。
世袭递降郡王府
郡王府与亲王府在建筑规制有所区别,再就是主人的生平往事有所不同。郡王府中,按照府制规定来衡量,通常在主轴线上有正门面阔5间,大殿面阔5间,有丹墀,配殿面阔5间,后殿面阔3间,后寝殿面阔5间,后罩房正屋面阔5间。这是最标准的郡王府建筑,但是由于地理位置、地形条件、府主地位、王爵升迁等情况的不同,各个郡王府又有自己的特色。
王府总论-王府历史
北京城里的王府从明永乐十九年(1421)拓城开始,一共修造了多少王府宅第(包括公、侯、伯、子、男和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国公),实在难以考其确数。现在大名鼎鼎的王府井大街,当年就曾是王府荟萃之地。明成祖朱棣修北京城时,在此建了十五幢王府,共计八千三百多间房屋,给亲王郡王居住,街道也因之更名为王府街。宣德三年(1428)又在王府以南新建公主府三所。因这里有一口不冻的甜水井,所以,人称这条街为王府井大街。
这里个别的王府旧址,扩建成了清代王府。清代遗存的王府,则尚有数十座之多。清代把王府建筑发展到了顶峰,清代封爵制度是封诸王,不设郡国,把诸王留在京城,赐建府邸,形成了封王设府的特点。清代时亲王、郡王的住宅,才能称为王府;贝勒以下的住宅称府。
北京的王府形制、数量为全国之最。清代在近300年中,所封之王友近百位,王府的数量也相当可观的,可以说,在当时北京城无论大街还是小巷到处都能见到王府宅院的建筑,这些王府基本上保留了北京的传统四合院式的建筑风格,并且吸收了一些我国南方的园林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北京王府的数量逐年减少,民国初期北京有亲王府、郡王府46处。到1997年北京王府只剩下22处,有些也只剩片瓦、单屋或一点痕迹了。2000年后王府仅剩十几处,保留有石狮的王府现仅有8处,贝勒府和公主府各1处,豫亲王府是只剩石狮已无王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