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浊恶世,出自《悲华经》。指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
劫浊、众生浊、命浊、烦恼浊、见浊。世界,心。五浊恶世即同时具五浊之心。
劫浊:心之生住异灭不净。时现三灾,生相杀(譬喻念念之相扼),饥渴(譬喻念之走向不善),疾病(譬喻念之残弱)种种不善。
众生浊:心中诸法不净。善恶夹杂,下、中、上法夹杂,第一法、不第一法夹杂。
命浊:心中诸法余寿不净(长短不一)。寿尽则法灭,更生新法。
烦恼浊:心中烦恼不净。多贪、多嗔、多痴。何谓烦恼,若随念使使,即为烦恼。凡夫念念随顺,故念念皆是烦恼。
见浊:心中见不净。邪见、戒取见,取常见、断见、有见、无见、我见、众生见。
核心内容:佛教文化:什么是“五浊恶世”?
浊是混乱、昏乱,五浊就是现实生活中种种不如意的事情,人们烦恼痛苦炽盛。《妙法莲华经·方便品》:“诸佛出於五浊恶世,所谓劫浊、烦恼浊、众生浊、见浊、命浊。”《阿弥陀经》中说:“释迦牟尼佛,能为甚难希有之事,能於娑婆国土五浊恶世,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中,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释迦牟尼佛能在娑婆国土五浊恶世中成佛,非常难得。何谓五浊,我们可参考《瑜伽师地论》卷第四十四对五浊的解释。
又诸菩萨如实了知有情世间,有诸秽浊,浊世增时,无诸秽浊,浊世减时,谓依五浊。一者、寿浊。二者、有情浊。三者、烦恼浊。四者、见浊。五者、劫浊。
身业、语业是秽,意业是浊。三业污秽在增长的时候,是“有诸秽浊、浊世增时”。“无诸秽浊,浊世减时”,秽浊的事情,逐渐减少的时候。秽浊是根据五种浊来说的:“一者寿浊,二者有情浊,三者烦恼浊,四者见浊,五者劫浊。”
一、寿浊
如於今时,人寿短促,极长寿者,不过百年。昔时不尔,是名寿浊。
寿浊又名命浊。根据佛经,古时候人的寿命可以达到八万四千岁,现今人寿转减,能活到一百岁者稀少。
二、有情浊
如於今时,有情多分不识父母,不识沙门,若婆罗门,不识家长可尊敬者,作义利者,作所作者。
有情浊又名为众生浊。现今许多有情不知道要孝顺、尊重父母。“沙门”通於佛教徒和非佛教徒,“婆罗门”是在家人,相信梵天,有高尚的理想,不是唯利是图之人。许多人并不知道这些高尚的人,不懂得尊重家长,也不认识指导善法的人和远离恶知识。有人引导生起各式各样的利益事、安乐事,还为做助伴,也不懂得尊重。现今的人都不谈论孝顺和尊重这些事情了。
於今世罪及后世罪,不见怖畏,不修惠施,不作福业,不受斋法,不受净戒。昔时不尔:是名有情浊。
“今世罪”,就是现在若有这样的行为,如杀、盗、淫、妄的事情,现在就有罪。“及后世罪”,这些事情不但现在是罪,将来也会有罪过的。现今的人,对於“今世罪及后世罪”不感觉到是可怖畏的事情,不畏恶业果报。
不会援助他人的困难,也不会做栽培将来能得到可爱果报的事情。也不受持斋法,也不受净戒。过去的人不会这样,他们懂得尊重师长、断恶修善。
三、烦恼浊
如於今时,有情多分习非法贪,不平等贪,执持刀剑,执持器仗,斗讼诤竞,多行谄诳诈伪妄语,摄受邪法,有无量种恶不善法,现可了知。昔时不尔:是名烦恼浊。
《瑜伽师地论》卷第八十九:“於诸境界深起耽著,说名为贪。於诸恶行深生耽著,名非法贪。”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卷第七:“不平等贪者,谓非法非理贪求境界。”
对於杀盗淫妄、有罪过的事情,深深地欢喜做这些事情就是非法贪。
“执持刀剑、执持器仗”,这是用武器打架了。“斗讼诤竞”是语言上的诤论。许多人“谄诳”,表面上很客气,实在心里是欺诳的,“诈伪”就是欺骗说谎话,“摄受邪法”是思想错误。做了很多有罪过的事情,当今的时代就看到了。“昔时不尔:是名烦恼浊”。
四、见浊
如於今时,有情多分为坏正法,为灭正法,造立众多像似正法。虚妄推求邪法邪义,以为先故。昔时不尔:是名见浊。
见浊就是思想混乱。现今有众生为了破坏佛陀的正法,就安立了很多与佛的正法相似的法,想把佛的正法完全消灭掉。《瑜伽师地论》卷第九十九:“若於非法生是法想,显示非法以为是法;令他於中生正法想,如是法教实故谛故,非是正法,而复像似正法显现,是故名为似教正法。”
这些邪见的人,有种种的邪智慧,能说能写一些邪见的道理。能令众生相信“非法”就是“法”,使令别人对於他说的邪法,生起这是正法,认为是真实的。“邪法邪义”,都是不符合佛法缘起的正义,但是像似正法显现出来。发动安立相似的法,目的是迷惑众生,使令众生不能接受正法。“昔时不尔:是名见浊”。
五、劫浊
如於今时,渐次趣入饥馑中劫,现有众多饥馑可得;渐次趣入疫病中劫,现有众多疫病可得;渐次趣入刀兵中劫,现有众多互相残害刀兵可得。昔时不尔:是名劫浊。
劫浊就是时代越来越不好。渐次地趣入馑饥劫时,粮食不足,会有无量众生饥饿而死;疾疫劫时,各种疾病出现了,医生没有办法治疗,有无量众生因疾病而死;刀兵劫就是战争,刀兵劫时,人人之间相互残害而死。“昔时不尔,是名劫浊。”
五浊恶世真的是个混乱的年代,许多众生受到种种逼迫。惟愿大众能多多学习佛法,断恶修善,内心保留一片净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