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过北京风水宝地寻龙的风水大师开创帝王基业
江西一老叟,腹内藏星斗。断下金石鲤,果中神仙口。
赐官官不要,赐金金不受。赐尔一清风,任卿天下走。
这首诗的第三句和四句,有一个神话般的故事,也是中国文学史上和历史上的一个公案。说它是神话,它却是史实,说他是史实,却又超出常人的知识范围之外,令人匪夷所思,所以只能作为一个历史上的悬案而载诸史册。
据《兴国衣锦三僚廖氏族谱》记载,明永乐五年(1407年),明成祖的徐皇后病故,明成祖早已想迁都北京,便将徐皇后棺材暂时安放于南京的皇宫内,命令礼部尚书赵红等大臣,遍访精通风水人士。当时访得江西赣州府兴国县三僚村的廖均卿,因他的先祖廖三传是唐朝著名风水大师杨救贫的传人,廖均卿被召传南京后,先察看了在南京的孝陵风水之后,便到北京找风水宝地,察看了京西燕台驿、玉泉山、谭柘寺、香山,又察看了京北的阳山茶湖岭和怀柔的洪罗山、百叶山,先后又察看了辛家庄、斧口、谷山、文家庄、石门驿、汤泉、禅峰寺,遍鉴了京郊之后,于永乐五年六月初一前往昌平黄土山(即后来的天寿山十三陵所在地)登高纵目,见该处风水绝妙,为他处所不及,便绘成地图,于八月初一日到南京上朝,献上地图,并建议明成祖亲临黄土山观察,希望明成祖“高张慧目,广迈皇风”,并说,如将皇陵定于此处,则“玉烛清明,并三辰而永耀;金符浩荡,亘万古以长存:国祚无疆,邦家有庆”。明成祖听了非常高兴,决定初八日吉辰与各风水师一同往黄土山定穴位。当时还有另外两名知名风水大师王侃、巫涯,他们也各自上了奏本。明成祖在比较之后,决定采纳廖均卿建议。初八日半夜子时,明成祖将几位风水大师召到面前,说王侃、巫涯所定穴位不对,廖均卿所定穴位最好,当时赏赐了廖均卿金剑一把、银锄一张,让他去点穴,随及开挖了金井(就是埋棺材的穴位),同时,明成祖下令将黄土山改名为天寿山,便高高兴兴回南京去了。
到了永乐八年,明成祖又召见诸位风水大师,问天寿山皇陵的穴位工程进展如何?众大臣奏道,廖均卿戏弄朝廷,他挖伤了地脉,穴位涌泉不止。明成祖就问廖均卿这是怎么回事?廖均卿说,这是真龙的聚处,穴法无偏,只要皇帝亲临其处,泉水立即停止。明成祖一听觉得很是神奇,便叫大臣们看了一个好日子,带了文武官员和廖均卿等人从南京出发前往北京天寿山。但明成祖到了穴位之处,看见泉水依然在喷,龙颜大怒,责问廖均卿为何戏弄于他。廖均卿不慌不忙回答说:我还没有喝山呢,只要臣几声一喊,把罗盘下地一照,泉水便会立即停止。明成祖说,那就依你所奏,快快喝山。廖均卿当即摆好架式,向山上喝道:“山家二十四向,土地、龙祖、天星、地曜、二十八宿,祖师杨救贫、曾文山,廖禹公,今廖均卿为永乐圣主立万年之基业,千载之皇陵,万里山河皆归圣主,现在皇帝御驾亲临,着令泉水立即停止,如改违抗,是为逆天大罪,必受天谴。”说来也怪,廖均卿还未喊完,金井内的泉水果然立即停止。明成祖龙心大悦,正待赏赐,却见廖均卿又奏到,泉下三尺,有石盆一个,石鲤鱼一对,请万岁立即下令开挖,明成祖当即下令往下探挖,挖到三尺,果然挖出。这时,明成祖不断说道:“神了!神了!廖均卿非凡人,诚乃仙风道骨,喊山山应,喊水水止,真乃朕之奇遇也。”随即下令赐廖均卿钦天监五品灵台博士官。
根据廖均卿的建议,后来在修建长陵地下玄宫时,将石盆盖在金井之下,地宫的顶部盖以砖石,并填土成为“室山(就是墓冢)”。
至此,天寿山定为皇陵,再也没有异议。
明成祖在历史上也算得上是一位有作为的皇帝,他选中天寿山作为皇家陵墓,其前提是想迁都北京,而迁都北京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北京的地理格局是其有利于发展和控制全国的战略地势。北京东临辽碣,西依太行,北连大漠,背靠军都,南控中原,完全符合建立都城的风水要求,而天寿山乃是中国风水书上所说的三大干龙的北干龙支脉,其山势来自太行山,太行山则远接昆仑山,被风水家认为是王气所聚,内有蟒山盘其左、虎峪居其右,凤凰舞其南,黄花城拥其后,山外则西有西山,东有马兰峪,群峰罗列,如拱如抱,又有水流环绕,曲曲有情,以致清乾隆皇帝也写诗赞叹:“太行龙脉西南来,金堂玉户中天开。左环右拱实佳城,千峰后护高崔巍。”
那么人们会问:廖均卿当时说此风水宝地可保万年基业。
朱家为什么没有能达到万年基业呢?要知道万年、万岁只是歌颂赞美之词。风水家认为好墓地,能保五代。读过《毛泽东选集》的人都会记得毛泽东在其《选集》第五卷上告诫老干部要教育好子女时说过:“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明朝皇帝在十三陵中建设陵墓,到了第十四位皇帝熹宗的德陵,已经找不到风水宝地了,历代风水大师都认为,明代第十四位皇帝朱常洛的“庆陵”在挖金穴时已经发现不吉之兆,在穴位挖出一个巨大石块,穴位挖出巨石被认为是不吉之兆,而其十五皇帝朱由校的“德陵”,更是一个不祥之地,“大水直探穴场”是一个“水限山”的风水格局,也可称为“割脚水”。其实明朝末年,天寿山陵区已经找不到合乎风水理论的吉地了。只是后来这几个皇帝一心想跟列祖列宗埋在一起,而大臣们则又是看着皇帝的脸色办事,风水师们也不会拿自己脑袋来坚持原则,只好勉强地在不吉之中找个“吉地”了。
当然,并不是说仅仅风水一项就能决定一个王朝的兴衰,一个朝代的国运和人的运气一样,是由许多因素决定的,我在这里只是就风水谈风水而已。
谈起十三陵,不能不谈一个历史悬案,按我国“历代纪元表”,明朝共有十七个朝代,而皇帝则只有十六位,另外一位皇帝哪里去了?原来明朝的英宗是两次做皇帝,在土木堡之变中,他当了俘虏,大臣们立他弟弟朱祁钰登上皇位,称为代宗。英宗后来被瓦刺人释放,8年之后,又把他弟弟赶下台,又第二次登上皇位。第一次当皇帝时,年号叫正统,8年后再做皇帝时,改年号为天顺。这就是明朝有十七个朝代而只有十六位皇帝的原因。而十六位皇帝为何只有十三个皇陵呢?这是因为:第一,朱元璋的寿陵在南京;第二,被英宗赶下台去的代宗没有皇陵;第三,被朱棣推翻的建文帝下落不明,更没有陵墓。提起建文帝的下落,史书上虽没有记载,但一些老太监则知道实情,只是不敢乱讲而已。这里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典故,是由南京城外句容县的宝华山上的百岁老僧说出来的,说是朱元璋预知他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将来必然谋夺皇位,朱元璋为了保存建文帝一命,曾秘密召见句容山寺的主持老和尚,命令他在句容山上挖一个地道,地道直通皇宫中的一个秘室,洞口上盖一铁柜,柜中有个锦囊妙计,铁柜的钥匙交由一位亲信太监秘密保管,朱元璋在临死前秘密召见建文帝和那名太监,嘱咐说数年之后,如果发生兵变,皇宫被困,打开铁柜,翻看锦囊妙计,便可逃生。建文帝当了四年皇帝后,果然朱棣攻进南京包围了皇宫,老太监便带建文帝进了密室打开铁柜翻看锦囊,锦囊中没有文字只有两幅图画,一幅图画的是地道口的位置,位置就在铁柜下面;另一幅图画着一把剃头刀和一个和尚头,于是二人便移开铁柜下地道后又将铁柜移回原处,从地道中走了两天两夜,才见到光线,出了地道口,早有老和尚等在那里,立即将二人剃了光头,句容山的宝华寺,有僧人千名,而且很多是云水僧,多几位外来和尚,别人根本察觉不到。在55年时,我参观宝华山地下展厅,还见到建文帝所用的饭碗和一个老鸭型的尿壶以及一根龙头拐杖。建文帝死后,按佛家规矩进行火葬,骨灰埋在无数僧坟之中,老和尚死后,谁也不知道建文帝的坟在哪里了。(网络整理)